您当前位置:

博盈体育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科教|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川传媒学院实践欧宝电竞

2023-06-06行业资讯

  欧宝电竞官方网站时代变化,媒介发展经历了1.0全媒体(2012年之前,广播电视播出+新媒体发布)、2.0融合媒体(2012年-2017年,媒介融合生产与运营)到3.0智能媒介(2017年之后,数据挖掘+场景感知+精准推送+智能匹配)的转变,智媒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连接形式。万物皆媒,智媒从虚拟场景中拓宽了真实场景空间,对人类的感知力、认知力、行动力、创造力进行延伸。基于此,传统“非媒体”被赋予了媒体的信息传播属性,进而推动了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倒逼传媒人才培养转型。

  四川传媒学院立足于智媒时代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对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达成了“乘‘需’而入,有‘求’必应”的共识;提出了“满足时代需求、促进教育融合、融通学科专业、产学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要求;打造了“高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即“13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1”即“时代引领”,指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时代需求,“33”则是指提升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三个三”融合途径:教育深度融合,即传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交叉融合,即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跨界融合,即学、研、产的跨界融合;总结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涵盖理念、师资、课程、平台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思路:完善双创制度机制;优化双创课程教材;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引进实战合作项目;搭建双创孵化平台;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转化产教融合成果;形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川传媒学院实践做法:“适应新需求、探索新模式、培养新人才”的全领域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文科教育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其由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构成:技术革命与全球化。伴随传统媒体的裂变、信息技术的演进、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的强势推进,传媒产业从全媒体到融合媒体,再到现如今“数据挖掘+场景感知+精准推送+智能匹配”的智能媒介。智媒时代,“云大物移智区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新兴智能技术集群,新的研究场景以及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不断出现,改变了人才培养的产品线和供应链。面对时代交叉、跨界、融合和创新的特点,传统的传媒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有的传媒运作要求,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智媒时代对传媒人才能力新要求,持续深化和拓展其内涵与外延,“顺势而为”,在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转型与创新”,把握好守正创新中“定”与“变”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理论体系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智媒时代,技术赋能、跨界融合、价值创造、能力重构,传媒人才培养体现“新文科建设”灵魂与内涵,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和传媒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要站在宏观层面,遵循时代需求,充分彰显国家战略,表达社会要求,突出本质规定,明确价值取向,科学引领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而在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与传媒教育的融合正契合“新文科建设”内涵: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新文科。因此,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新文科建设”一脉相承,传媒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立足“新文科建设”的视域。

  四川传媒学院紧抓“新文科建设”与“智媒时代”的“双轨需求”欧宝电竞,不断深化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传媒人才,将学业活动与创业活动结合,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与创业实践演练结合,将模拟化项目运作与直接参加一线生产经营管理结合,在反复实践中整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三大视角”。

  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如今已经成为了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世界各国破解传统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困境的重要主导战略之一。由于新时代的传媒产业呈现出“端点—端点”的价值链的数字化、水平及垂直整合的基本特征,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随之出现与产业变化相适应的创新发展必然走向。传媒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和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集中力量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进而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基于此,四川传媒学院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重心,打造出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川传媒学院新模式”:一是要教育深度融合,即传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人才;二是要交叉融合,即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以“传媒+”“科技+”“艺术+”作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构建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整合格局;三是要跨界融合,即学、研、产的跨界融合。构建资源共享、梯次有序教学、科研、产业“跨界融合”格局,保持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重新审视,再次定位,从跨学科出发、在交叉融合中培养符合业界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一方面,对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将持续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突破,积极探索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增强学生跨领域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在课堂上要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欧宝电竞、课堂讲授有纪律”,严肃对待、科学辨识多元的各类思潮,用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

  以传媒行业与影视产业需求为依托,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制定传媒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方案、就业标准等。立足传媒专业特色,设置、研发或改造传媒人才培养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推进传媒专业、专业群、文、艺、工、管、经、教育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反哺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快打造创意、编剧、导演、演员、化妆、道具、场景、拍摄、剪辑、配音、后期制作、影片合成、上线等一系列的跨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1)“专业维度”:构建以“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为主体的12字课程体系。

  (2)“年级维度”:以分层次、分阶段的“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和大四出成果”为主导思想。

  (3)“素质维度”:普及新闻伦理,提高舆情分析与引导能力;弘扬理性意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开阔新闻视野,提高跨域组织沟通与创新协调能力;拓展课程内涵,提高媒介素养教育。

  (5)“递阶维度”:构建隐性课程-通识性和融入式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递阶”式课程体系,形成“以创新创业教学深化专业教学,以创新创业实践引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多维融合”的教学体系。

  四川传媒学院通过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建设,提升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内涵,为培养一流传媒人才奠定基础。

  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以师资为基础保障,发挥全员优势,组建和打造一支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配合、专兼职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性教师综合、人才梯度合理的融合师资队伍,为传媒人才培养凝聚强大合力。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要专业化和多元化,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变革;另一方面,融合型的师资队伍要有机结合,渗透到传媒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川传媒学院多方联合优质师资,构建传媒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相融合的三导师制育人体系。思政教育保证了培养的传媒人才所传播内容或所生产产品的正向价值观,培养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专业教育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其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紧跟传媒行业发展前沿,提升实践能力,树立职业道德。三导师协同育人,优势互补,仰望星空亦能脚踏实地,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与以往重技术实操轻思想教育而致半途迷茫,或重技能培养轻行业实践而致不能对接社会的偏颇情况相比有显著优势。一方面,持续引进高水平、高技能、高职称的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型教师,形成传媒人才培养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一定行业知名度,创作能力旺盛的影视传媒人士,形成专业创新力。与此同时,持续输送学校自有的青年老师到行业中去培训,接受更多的行业产业视野的熏陶;并且和更为专业的机构企业或教育行业不断进行合作和交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将整个传媒师资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推动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产教融合经历了从高校主体推动到高校、行业企业双主体推动,再到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学校多维推动过程。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把“产教融合”列在了战略发展的重要层面,“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逐步试点建设。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传媒人才培养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产业与教育融合,加强协同育人是适应传媒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传媒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培养理念要紧密对接影视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标准要紧密对接影视传媒产业发展预期、培养过程要紧密对接影视传媒产业生产流程、专业结构要紧密对接影视传媒产业生态链、教学条件要紧密对接影视传媒产业一线标准。

  因此,四川传媒学院对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瞄准产业、立足融合、分类探索、突出应用,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把产教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贯通“产—学—研—用”,通过“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作业—作品—产品”“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培养层次,贯通产教融合“虚拟空间”到“真实空间”路径。

  按照分层次实践教学、项目制教学、对接产业标准教学等方式,依托四川传媒学院“一园区(成都影视硅谷)、两中心“高端传媒人才联合培养中心”与“职业认证培训中心”、三基地(数字媒体创新应用基地、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基地)、多设备(学校斥巨资购置高端专业器材)”创新创业孵化与育人平台,提升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智媒崛起,传媒行业日新月异,从新媒体到全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不过几十年光阴,随着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的广泛兴起与普及,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更加快速地向分布式、协同化的新模式的方向发展,行业的人才需求更是不断在发展中持续变化更新。基于此,传媒人才的培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与业界相对分割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传媒专业的“理论精英”,由于人才培养四年周期的滞后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已经全然不能跟得上传媒行业与时代的变迁。

  面对如此尴尬局面,四川传媒学院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起“跨界协同”的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培养对接一线传媒行业的“传媒新人才”。

  (1)人才能力培养与业界需求同心。传媒人才培养时刻追踪业界的人才需求,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全面提升影视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影视传媒行业所需要的优秀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编剧、导演、演员、美术师、录音师等人才。

  (2)人才能力培养与业界平台同构。一是“复制”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和生产场景”,建构“产教融合”的实验、实习、实践及实训等教学设施设备系统,使其在设备设施、生产流程和工作场景等方面与传媒行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关键节点具备相同结构,甚至适度领先;二是师资队伍同构,通过“引进、外派、自培”等方式,建设与业界专业人才队伍同构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3)能力培养与业界发展同步。在紧密追踪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同步建设,并尝试在某些关键节点实现“引领”。在具体实践上,紧密围绕业界最新发展所产生的人才、服务需求,并通过建立或转型成立行业学院的方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师资方面,积极引进、培养传媒行业、产业领域的大师和青年才俊;在设备方面,加快与传媒行业使用设备实现同步;而在课程体系上,也紧跟业界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建设。

  (4)能力培养与教育规律同频。探索适合传媒行业发展和需求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出一批适应当前及未来媒体深度融合与产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时代传媒后备人才,把能力培养与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同频共振,坚决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落实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落实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全局战略中。

  2013年以来,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37项,省级1136项;2015年以来,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银奖1项、国家铜奖3项、省级金奖5项,省级铜奖以上共45项;近五年,孵化学生双创团队156个,孵化双创团队注册公司86个,其中包括四川省首个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挂牌的“嘉申光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得奖1164项,其中国际国家级奖255项,省级奖456项。

  (1)专著2部:正式出版了研究专著《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与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研究》,《智媒时代传媒人才“双创”教育的多维融合路径研究》;

  (3)案例:正式出版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四川传媒学院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集》;

  (4)论文:在各类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与75篇成果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论文27篇、专创融合教育论文18篇、双创产业研究论文30篇;

  (5)课题:近三年获批产学协调育人项目21项,在省级以上教研科研立项共计87项,其中创新创业教育项目15个、专创融合教育32个、创新创业产业研究项目40个。

  经过实践努力,取得“四高四满意”的人才培养效果,“四高”: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高、专业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自主创业率高;“四满意”:在人才培养满意度上,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政府满意。《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报告》显示,对我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0.48%,高出全国平均10多个百分点,在全川受查的十四所本专科院校中名列第一。

  毕业生鲍泰良凭借作品《一步之遥》获得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在校生剧玺博、李梦龙担任执行导演,著名摄影师、导演焦波指导拍摄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等13项大奖;在校生参与录制的广播剧《父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校派出的11名大三学生和两名大二学生帮助福州广播电视台在2015年首届全国青运会期间使用全媒体高清交互式演播系统转播《青运来了》栏目,创下了福州广播电视台“五个之最”;涌现出“95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哪吒之魔童降世》配音团队“声娱文化”创始人唱寰宇、全国“十大最美”村官肖琳、四川卫视主播李丹、央视记者王芳、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得主周晶、2018年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冠军于易洲、东方卫视主播荣盛楠等大批优秀人才。

  嘉申光年是首个创业板上市的团队;在校大学生《乡村里的中国》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攀达熊获得100万天使轮投资;热岛传媒签约视觉中国、参与央视2套《还看今朝-西藏篇》摄制;特效小哥当年网络点击量余千万;固执鱼团队签约优酷、网站等等。

  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改革理念形成辐射,示范作用广泛,示范借鉴作用显著。部分阶段性成果在同类院校得以推广应用。2015年,《影视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五全”模式探索与实践》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中作主题发言;2015年欧宝电竞,论文《成都市创新创业“政产学”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被收录在《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论文集》;2015年,学生案例《成都碧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嘉申光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收录在《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汇编》;2016年,《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研究与实践》《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被收录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六次工作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16年,《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中交流;2018年,《艺术院校二级教学单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五全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川府函〔2018〕64号);2018年,30个优秀创业案例入编《四川传媒学院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集》,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2019年,论文《“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2020年,成果《智媒时代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在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组织的“四川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进行推广和交流;同年,《智媒时代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在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理事会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五次工作研讨会”上进行推广和交流,等等。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教育不仅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系统要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智慧媒体时代,各类媒体不断融合,传媒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适应新的社会和媒体形态,更要回归本位,培养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和“发声人”,培养出适应智媒时代,具备传媒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合格的应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建立起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川传”模式:以思政为前提、适应智媒时代媒体融合进程,创新“学科交叉”,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培育“跨界融合”的师资与智库,协同培养传媒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与信念。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奠定基础。

  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员。

服务热线:400-685-2273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博盈体育
产品中心
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
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
第五系列
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成功案例
联系我们
电话:400-685-2273
手机:13882367420
邮箱:www.ahzxtyp.com
传真:86-685-2273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3 博盈体育 版权所有     沪ICP备17027261号-1